(资料图片)
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度依赖心理健康教师
近日,有媒体调查发现,目前不少中小学校存在心理健康教师配备不足、心理健康教师由行政人员或德育教师兼任、缺少统一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、心理健康课程被占用等情况,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。受访专家认为,与其他学科专任教师相比较,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还面临着发展定位不明确,地位和待遇保障不充分,职业发展渠道不畅通等一系列问题,建议进一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,通过配齐配强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,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,增强职业发展的支持和保障等,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。(6月1日法治日报)
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低龄化趋势,逐渐延伸至未成年人群体,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患病率逐年走高。2021年3月,中国科学院发布的《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(2019—2020)》报告显示: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.6%,其中轻度抑郁为17.2%,重度抑郁为7.4%。也就是说,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有抑郁倾向。
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,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。针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,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,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。2021年,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《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针对性和有效性,切实加强专业支撑和科学管理,着力提升学生心理健康素养;2023年,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《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专项行动计划》,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师。中小学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(兼)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,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。
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,固然需要配齐配强专(兼)职教师,毕竟他们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维护者,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推动者。但是,心理健康教育不能过度依赖心理健康教师。按照目前的标准,即使配齐心理健康教师,人手也不充足,因而工作任务重、强度大,如果过度依赖他们,校内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常态化、持续化进行,将成为一种“奢侈”的教育,影响心理健康常识普及的进度和程度。更为重要的,如果过度依赖心理健康教师,他们可能“头发胡子一把抓”,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够早发现、早干预,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《专项行动计划》要求“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,融入教育教学、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”“教师要注重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,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,既教书,又育人”,同时还要求“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”。
由此可见,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坚持“三全”育人原则,即全员参与、全程贯穿、全方位进行。既然全员参与,那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没有观众,专职教师唱主角,其他教师唱配角,只是角色不同而已,都是施教者。
一方面,广大教师需要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,尽早尽快进入角色,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,融入教育教学、管理服务和学生成长各环节,普及心理健康常识,维护学生心理健康。
另一方面,广大教师需要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,尽早尽快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。与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相比,其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普遍不高。因此,在大力提升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水平的同时,也要着力提升广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。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,可以坚持多条腿走路的原则,既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班,也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,增加培训时间,增强培训实效。广大教师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、常修课,坚持自修、常修,不断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能力。
只要广大教师相互配合,合力而为,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必然会得到改进,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必然会得到提升。
关键词:
标签: